徐跃民研究员做了“等离子天线系统技术”报告,介绍了等离子天线的优势、发展前景、以及在特殊场合的重要应用价值,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状况,展示了效应室在等离子体天线研究中取得的典型成果。与会人员对此项创新技术的特点、难点和技术实现途径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薛炳森研究员介绍了“在轨空间天气效应监测与预报”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发展设想。薛炳森研究员以“风云”系列卫星为实例,分析了航天器在轨运行遭受的空间环境效应,认为单粒子效应和深层充电效应是当前影响我国卫星安全的重要空间环境效应因素;指出必须加强空间环境效应研究,充分利用“风云”等系列卫星在轨监测/探测的空间环境和效应数据,服务于航天设计和运行,使空间天气服务、空间环境应用发挥更大效益。
韩建伟研究员结合效应室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报告了“航天产品研制中的空间环境效应分析和试验”。报告指出,随着航天活动的深入,除了传统的总剂量效应,位移损伤剂量效应、低剂量率增强效应、模拟器件单粒子效应、深层充放电效应等越来越多地造成卫星异常或故障,国际空间强国已经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和开始在相关航天实践中采取防范措施,而国内相关工作较滞后、致使我国航天安全隐患重重。报告介绍了效应室针对具体航天实践,开展的成果丰硕的空间环境效应研究和卓有成效的工程应用,对广大航天工程研制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次学术活动探讨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对空间环境效应研究的旺盛需求,分享了我中心在国内空间环境效应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展现了我中心科技人员持续推进空间环境效应研究创新、保障国家空间技术不断进步的进取精神。愿空间中心的明天更美好,愿空间中心的空间环境效应研究更辉煌。
欢乐的迎所庆学术活动氛围
济济一堂的学术活动现场
“等离子体天线系统技术”报告
“在轨空间天气效应监测与预报”报告
“航天产品研制中的空间环境效应分析和试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