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空间抗辐射平台
用户登录
研究室人员

研究室人员合影

姓名:韩建伟
职务:研究室主任
职称:研究员
联系电话:010-62582852
个人简介:

1970年生,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学士、硕士,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聚变工程与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博士。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保障与试验验证中心主任,空间环境特殊效应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空间环境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抗辐射电子学与电磁脉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课题、863计划重大项目等多项研究,组织研制了国内首台脉冲激光单粒子效应实验装置、卫星深层充放电模拟装置和超高速微小碎片加速器,开拓了国内相关研究,为二十余个卫星型号任务提供了空间环境效应的试验、分析和抗辐射加固设计服务。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SCI收录14篇、EI收录16篇),申报和授权/登记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0余项。曾获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一项、两次荣获国家863计划项目先进个人称号、所授课程被评为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课程。


姓名:蔡明辉
职务:研究室副主任/总体与仿真组组长
职称:副研究员
联系电话:010-62586410
个人简介:

1980年生,河北工业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学士、硕士,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师。200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工作,先后负责组织和承担侵蚀效应、空间辐射效应、总体仿真技术研究方向的工作,主要从事宇航用元器件总剂量效应、单粒子效应、位移损伤效应的分析评估、试验模拟及机理研究,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国家863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科工委碎片专项、中科院仪器研制等十余项课题,在国内首次自主建立了临近空间大气中子辐射环境仿真分析模型、开发了卫星总剂量效应三维屏蔽分析评估软件、建立了空间环境特殊效应分析评估软件平台、研制了基于潘宁离子源的原子氧模拟装置,为多家单位提供了空间环境效应的分析评估服务,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余篇,申报和授权/登记专利5项。


姓名:马英起
职务:研究室副主任/激光试验组组长
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联系电话:010-62582862
个人简介:

1983年生,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正高级工程师。2006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近年来较系统地开展了航天器空间辐射效应研究与应用,特别是星用器件与电路的脉冲激光单粒子效应试验与机理研究,参与研制了国内首台脉冲激光单粒子效应实验装置。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中科院科技创新面上基金、中科院创新研究院培育项目、装备预研领域基金等数项课题。近年来,发表论文SCI/EI 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项。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核高基、探月工程、载人航天、二代导航、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促进了相关工程技术的进步。

姓名:陈睿
职务:器件辐射效应组组长
职称:副研究员
联系电话:010-62582657
个人简介:

1983年生,湖北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士,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硕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博士。201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工作,主要从事单粒子效应、剂量率效应、位移损伤效应、总剂量效应、空间放电效应等空间/瞬时辐射效应作用器件和电路的影响机理与规律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半导体器件和电路的单粒子效应(脉冲激光)仿真平台,自主研发了空间中心首款用于辐射效应机理研究的测试样片。近来年,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ZF抗加基金、ZF预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基金、中科院创新基金、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预研项目、航天预研项目等数项课题,先后参与了国家863、基础科研、中科院重点部署等十余项国家、中科院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80篇,其中SCI/EI收录3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得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铜质荣誉奖章。


姓名:朱翔
职务:电路技术组组长
职称:副研究员
联系电话:010-62582862
个人简介:

1985年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电子学本科、硕士。主要研究方向:(1)大规模集成电路辐射效应测试及实验技术;(2)密码芯片故障攻击实验技术;(3)电路系统辐射效应诊断及防护方法。近年来承担和参与了创新特区、基础科研、国家863计划、院重点部署等多项课题,自主研究掌握器件辐射效应测试定位、密码芯片激光攻击等核心技术,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0余项。

姓名:李宏伟
职务:加速器试验组组长
职称:副研究员
联系电话:010-62582951
个人简介:

1982年出生,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空间碎片撞击效应、航天器充放电效应、原子氧侵蚀效应等空间环境效应研究,先后参与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一三五重点培育等课题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微小空间碎片撞击损伤的评估方法,揭示了空间碎片撞击航天器表面导致其损伤的规律和特征;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微小空间碎片撞击与原子氧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协同作用能显著增强原子氧对有机材料的侵蚀效应;微小空间碎片撞击诱发放电效应方向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发表论文45篇,SCI收录15篇,授权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